欢迎访问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窗口
以科技创新之进 拓产业创新之路 2024年深圳产业科技创新大事
2025-01-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195

关键词: 深圳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产业创新 人才培养

深圳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出新步伐。图为2024年6月竣工的深圳市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一、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双第二,“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2024年11月,《202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6.46%,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双第二;其中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研发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名单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全球第二位。

  二、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深发布,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2024年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在深圳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流畅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提升显著,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实现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也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续航时间、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均位于行业前列。由于不依赖国外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内核等核心技术,原生鸿蒙操作系统也被称为“纯血鸿蒙”。11月26日,搭载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Mate70系列手机正式发布,标志着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商用。

  三、“人工智能+”行动深入开展,全力全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鹏城云脑Ⅲ”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点亮,推进超算、智算协同发展。发布11家训力券入库机构,实施“训力券”政策,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先锋城市。举办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发展大会、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投资合作推介会、2024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和AIRS 2024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灵巧手具有15个自由度和20个运动关节,搭载自主研发的光学式触觉传感器,与人手的运动控制能力和感知能力相当;腾讯公司旗下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让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以及上肢的灵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清华大学青春致胜队、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深圳睿研智能控制有限公司等在灵巧手大赛中表现突出,充分展现了行业内年轻创新力量的无限潜力。深圳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将整个城市作为人工智能新技术迭代、新产品应用、新场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2023年以来,深圳共发布4批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并在法院、政务、环卫、公安、气象、医疗等领域培育打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杆案例。

  四、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市场化转型破局,全面展示新质生产力方阵

  2024年11月14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在深圳举办,本届高交会以“科技引领发展 产业融合聚变”为主题,展览规模达30万平方米,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知名企业与国际组织参展参会,意向成交金额达1200亿元。本届高交会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以GOCO(政府所有但由承包人管理使用的模式)方式遴选引入市场化承办机构,回归“市场化”本质,突出“六新”(新模式、新亮点、新功能、新赋能、新品牌、新格局),实现“三首”(首开政府所有市场化管理使用先河、首推“全球采购商对接大会”、43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首发首秀)、“三最”(细分赛道数量历史最多、意向成交金额历史最高、面向全球全国发布最重磅“召集令”)。高交会越发回归企业主导的“市场化”本质,也反映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五、“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面向全球启动,让创新永葆青春活力

  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上,深圳启动“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动深圳与全国乃至全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深化合作,进一步提升深圳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面向全球开放,采用“赛事选拔+常态申请”的方式遴选出上千个项目、上万名大学生和创新青年进行合作。选拔上,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知名创赛进行合作,获奖项目可直接入围鲲鹏项目;申请上,设置受理申请办公室,常年申请、定期评审,择优合作。深圳将对“鲲鹏项目”予以全方位支持,对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科研实验条件、科创训练营等支持;对创新创业青年提供落地扶持、办公空间、“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创业大礼包等支持;在成长阶段提供用地用房、投融资、重大项目等支持。确保每一位有志之士都能在深圳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舞台,实现创新梦想。“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书写一座创新之城与一群人一起合作创新创业,双向奔赴共同成就的创新故事。

  六、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成立,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沃土”

  2024年4月,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与首批5支已通过初审立项的子基金进行种子基金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各方达成合作意向,共同设立种子子基金。11月15日,深圳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上发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方案,引入科技保险为“耐心资本、大胆资本”保驾护航,推动硬科技成果产业化。呵护种子就是培育未来,7月,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完成中基协备案确认,9月完成首期实缴出资,成为深圳“20+8”产业基金中首个完成各项设立流程的未来产业基金。目前,种子基金子基金首批4个投资项目落地,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完成6个项目投资,金融与科技创新携手并进,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将联合各区持续推动种子项目与种子基金、天使投资人等早期资本和专业资源的高效对接,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多方合力壮大培育耐心资本、大胆资本。

  七、全国首个集科研和中试于一体的8吋先进功率半导体开放共享平台建成启用

  2024年11月29日,由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建设的全国首个集科研和中试于一体的8吋先进功率半导体开放共享平台建成通线,同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领域分析检测能力最全面的服务平台。深圳综合平台占地130亩,洁净间面积9500平方米,拥有业界领先的先进设备380余台套,覆盖第三代功率半导体衬底、外延、器件制备、封装测试、失效分析、可靠性验证全链条,并拥有超宽禁带材料和器件科研装备。先进的8吋工艺平台,具备向下兼容能力,对标国际一线Fab设备配置和专业团队,具备研发、中试与产业化能力。平台研制的首批8吋SiC MOSFET 1200V系列产品,获得应用端客户认可。深圳综合平台未来将面向数字能源、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进一步突破先进功率半导体核心技术卡点、支撑产业发展、集聚创新人才,助力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跨越中试“死亡谷”,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八、深圳两项科技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加强基础研究探索科技前沿

  2024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俞大鹏联合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等团队的研究成果“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适配地球坐标系统的三维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处理天气数据中的复杂过程,并通过层次化时域聚合策略来有效减少迭代误差,成功实现了精准的中期天气预报,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南方科技大学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主动的重复错误探测和纠错过程实现延长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超越盈亏平衡点16%,展示了量子纠错的优越性,表明了硬件高效的离散变量编码在容错量子计算中的潜力,具有里程碑意义。鹏城实验室石壁龙永久园区建成投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河套,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力支撑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九、获工信部批复建设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

  深圳累计拥有高端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分子药物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并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经中央科技委审议,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白名单的创新平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推动建设,每个领域仅布局1家,组建条件、管理要求严格,含金量高。此次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获批,体现了深圳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关键领域布局创新平台网络的良好成效。中心将采用“公司+联盟”的发展模式,以分子药物行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整合行业创新资源,面向化学药、生物药和高端制剂等领域的发展需求,建设药物概念验证、微生态、高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绿色制药和可持续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带动提升我国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

  十、深圳高新区获国家高新区年度综合评价第二名

  深圳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两大方向,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创新体系,2024年获得国家高新区年度综合评价第二名,其工业总产值、企业研发投入两项指标位列全国首位。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模式”“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新科技的支持政策”两项试点政策入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名单。

  十一、“20+8”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5%

  深圳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升我市“20+8”产业集群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高端高质高新,制定出台推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高性能合成材料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设立三个重点产业办公室——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积极推进产业发展。预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5万亿元、增长10%左右,占GDP比重接近45%。新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5个。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一期满产、二期达产,成为全球首家达成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目标的车企。制定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揭牌成立。预计全年医药产业规模达55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

  十二、光明科学城建设“快马加鞭”,科技创新“硬实力”不断增强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鹏城云脑Ⅲ获批建设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序列,成为我市获批第一个完全自主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投入运行,提供微生物菌种创制与筛选、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测试等累计140余种服务,为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湖大学等60多家科研机构以及国投集团、蒙牛、华熙生物等20家产业用户提供研发服务。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吸引国内40%左右的新成立合成生物企业落户深圳,目前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材料基因组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共建谱仪启动运行,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加快建设,集聚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规模超1200亿元。光明科学城论坛举办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和影响力。

  十三、河套合作区加快向世界级科研枢纽迈进,科创体系“软环境”持续优化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高端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人员流动更加便利。“一号通道”车辆出入境管理权限下放至深圳,科研人员通勤效率大幅提升约30%。科研货物进出更加顺畅,海关总署发布“十条措施”,符合条件的科研货物实现“一线”高度便利进出、“二线”有效联动,在“白名单”科研主体间高效流动。资金往来更加便捷,创新开展“科汇通”试点,复制推广至深圳全市域和全国16个城市。数据跨境持续扩大,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设立50家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覆盖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31个城市,全年实现交易额约167亿元,其中跨境交易3.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科研人才和机构加速汇聚,“双15%”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累计集聚海内外院士专家16名,科研人才1.5万人,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等3家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获批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揭牌。

  十四、抢抓产业“风口”加快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集成电路产业发力补短板,晶圆产能翻倍增长。锚定万亿级集群发展目标,2024年深圳新增12家集成电路规上企业、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3家上市企业,加速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热门行业技术迭代应用。加快华润微、方正微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实现2024年建成制造类项目晶圆产能近20万片/月,较2023年翻倍增长,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作出应有贡献。新能源产业加速转动能,千站超充如期建成。发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规划和电力充储放一张网2.0,推出6项超充地方标准,建成投用超充站1002座、充电桩超41万个,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深圳企业储能电池、光伏逆变器、液冷超充桩、便携式储能等爆款产品引领全球。超常力度布局低空基建,竞逐“低空经济第一城”。低空经济领域出台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发布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先锋版,规划建设三维风洞设施,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网络连续覆盖,累计建成低空起降设施443个。完善服务业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健全服务业“统筹+分筹”工作机制,牵头制定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推动现代工程服务业、法律、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广告等各专项领域政策出台实施,加快建设39个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十五、深圳理工大学获批设立,10年新建10所大学跑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加速度”

  2024年5月,深圳理工大学获批设立,首年招生实现“开门红”。全市高校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同比分别增长4个、16个。高校新增博士点26个,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新增博士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第二。近10年来,深圳已累计高起点新建10所大学,“双一流”高校实现零突破,学位点和优势学科快速增加,跑出了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加速度”。首批推动我市4所高职院校联合18所中职学校、29家企业,开设39个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试点专业,招生规模2700人,共同打造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的“深圳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