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 国际合作 科研基础设施 创新生态 初创企业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获得最好的、最完整的研究证据和分析,进而为解决全球挑战提供最佳方案。”3月28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2025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上,英国驻华大使馆创新事务公使衔参赞墨泰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在这一共识下,全球科技创新正在凝聚更广泛的协同力量。“科技创新的速度愈发迅猛,技术变革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全球。”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埃里克·F·奥弗兰德呼吁,携手合作构建一个技术领先、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的美好未来。
要实现这一愿景,首先需要搭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基础设施。“开放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国际合作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推广公平的规则,可以加速科研创新,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受众,最终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做出更大的贡献。”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指出。
当科研基础逐步夯实,技术应用的伦理挑战愈发凸显。AI聊天机器人有着广泛应用,并能在科学研究、教育辅导和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执行复杂任务时仍然会生成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院士、韩国工学翰林院院士金镇衡认为,为推动AI聊天机器人的长远发展,设计与应用环节需要实现可持续与负责任的双重目标。
突破单点技术瓶颈后,系统性创新生态的构建成为关键。如何通过AI技术,连接技术、人才、资金和产业创新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傅晓岚指出,AI通过优化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创新机制,不仅能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还能帮助企业和科研机构提升创新效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创新生态的繁荣,最终要落脚于城市这一创新载体。如何通过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强调,城市应打造优质的营商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并推动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以实现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
在城市的创新沃土中,初创企业正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初创企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金融科技等领域,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全球合作。”菲律宾信息与通信技术部(DICT)负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事务副部长乔赛尔·巴塔帕-西盖表示,政府政策和战略干预是初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供图)
